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登上央视新闻、《中国艺术报》!来看世客会主题曲《HAKKA客家》创作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4-05-17 20:06:19 出处:时尚阅读(143)

掌上梅州讯 29日上午,登上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之声”频道发布文章《为什么梅州话被指定为客家话的央视艺术标准音?》,文章开头介绍了第3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题曲《HAKKA客家》全球首发暨颁奖盛典在广东梅州举行,新闻AG超玩会入口并在当期节目音频中将《HAKKA客家》作为背景音乐使用。中国作背而《中国艺术报》则在4版刊登文章《歌曲<HAKKA客家>:知行客家,世客文化寻根》,主后深度挖掘了歌曲《HAKKA客家》中体现的题曲“客家之思想、客家之情怀、家创客家之精神”。故事掌上梅州客户端特刊发两篇全文(点击图片可跳转看原文),登上以飨读者。央视艺术

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之声”频道:《为什么梅州话被指定为客家话的标准音?》

“世客会主题曲《Hakka客家》:天下客家,天下为家。中国作背有日头个地方就有客家人……”

2022年6月25日,世客第3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题曲《HAKKA客家》全球首发暨颁奖盛典在广东梅州举行,主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客属团体代表欢聚一堂,共叙情谊。

客家山歌剧《等郎妹》剧照

客家是我国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千百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大量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当时汉人根据进入广东的时间先后,分别被编入“主籍”和“客籍”,客家人进入广东在后,AG超玩会入口因此被编入“客籍”。

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 肖文评

肖文评:在明末清初,大概400年以前,(广东)揭阳、紫金、东莞一带,当地人把从梅州搬过去的叫“客家”,这个时期是“他称”时期。到了清朝中叶,大概乾隆嘉靖的时候,客家人开始接受自己叫“客家”,慢慢变成自称。

梅州侨批(魏洪海 摄)

“客家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养个鲤嫲八尺长,长的拿来煮酒食,短的拿来娶新娘。”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由北向南的大迁徙,但无论迁往何处,他们始终坚持使用自己的语言,这也成为客家文化最重要的象征。正所谓,“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话研究学者温昌衍说,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韵,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其中又以梅州的梅县客家话为“标准语”。

客家话研究学者 温昌衍

温昌衍:古汉语的活化石最主要不是语音,而是词语。客家话保留了很多古代的词语,像“河边”一词,在客家话中叫“河漘”,这是个古老的词。《诗经》中都在用,“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意思是要砍木头来做车轮,砍好了放在河的旁边,就是客家话叫“河漘”。这样就是古汉语的成分,因此说它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不为过。

围龙屋与田野(梅州融媒提供)  

“客家山歌:千年榕树共条茎,天下客人一家亲。头那顶高共客事,隔山隔水共条心。”

梅州是广东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客都”。如果说山是梅州客家人安身立命的依靠,那么山那头的梅江,就是梅州客家人走向世界的通道。如今,全世界范围内的客家人已超过8000万,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宋志锋  摄)  

“广东客家乐队九连真人《莫欺少年穷》:如何上山,如何下山,你没能力拜神明也是没有用,涯阿民定会出人头地……”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千百年来,他们四处漂泊辗转,虽然到哪里都被称为“客”,但总能闯荡出一片天下,让他乡变故乡。他们是珍爱传统的客家人,是敢闯敢拼的客家人,他们历尽沧桑,一身是胆,他们坚信,坚忍奋斗就会梦想成真。

梅州市区航拍(何志林 摄)

“广东客家乐队九连真人《莫欺少年穷》:莫愁前路无知己,就算上刀山也要接过火炬,涯爱行出去还要行落去。”

《中国艺术报》8月29日4版文章:《歌曲<HAKKA客家>:知行客家,文化寻根》

歌曲《HAKKA客家》:知行客家,文化寻根

○ 尹清堃

世界客属第31届恳亲大会不久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市开幕,本届世客会的主题为“客聚万锦,家和天下”,主题曲延续使用2019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30届世客会主题曲《HAKKA客家》。这首歌曲一经发布,在各大媒体及网络音乐平台等引起热烈反响。作品充分体现了“大客家、大团结、天下客家、天下为家”的精神,其优美的歌颂主题、舒展动听的旋律和一往无前的客家人的寻根精神无不令听众为之动容。客家人的寻根意识不单只是反映在个体对一宗一姓的追寻上,更是对祖源的追寻。这种追寻惟有认同,才使天涯海角的客家人手携手、心连心地共同发展。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就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各地的同胞们团结一心。现今,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音乐人编写客家歌曲的甚多,但各地客家人共同演唱的歌曲较为稀少。音乐人陈善宝一生致力于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其作品传承不守旧、创新未忘本,一首《HAKKA客家》让海外的客家乡亲感受到亲切的归属感。听着陈善宝创作的作品,即可感受到浓厚的客家风情,如《民族脊梁》《客家山歌刮出名》《排排坐唱山歌》《紫荆花开》等。《HAKKA客家》承袭陈善宝以往的创作风格,在坚持客家元素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元素,歌词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不同之处在于,这首作品是由三种语言共同演绎、身处不同地方的客家人共同演唱,让海外的客家乡亲感受到更加亲切的归属感。

客家之思想

陈善宝《HAKKA客家》花费大量精力寻找关于世客会的史料、各类书籍、视频资料,创作历时6个月,由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音乐人共同制作,歌曲中保留传统客家音乐元素,并以中文客家语、普通话和英文共同演绎。整首主题曲“客味”十足,充分表达了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情系中华、心系客家的精神。这首音乐作品从听觉上体现陈善宝的美学追求,他要求自己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要动人、感人,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整首音乐慷慨激昂、波澜壮阔、动人心弦,又柔婉流畅、真挚感人,这种美好的音乐最直接、深入地震撼着人的心灵,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作品的演绎中,旋律最为重要,它具有情感的塑造与传情功能,音的高低、时值的长短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情感。在《HAKKA客家》中,旋律的流动性以级进为主,速度缓慢,歌曲开头使用切分音,具有一定舞蹈性。同时,乐曲首先分布在高音区,出现最高两个音“4”和“3”。高音区的分布描绘客家人积极向上的态度、欣欣向荣的场景,这不仅表现情感美,更为传达一种自然美。此外,节奏的快慢为旋律进一步升华,也为情感奠定一定基础。作曲家选用强弱明显的四四拍,层次丰富多变,加之附点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等单一的节奏组成,具有一定的记忆性,借此表现客家人朴实无华的形象。音乐中不同调式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在《HAKKA客家》中,作曲家选用民族五声调式特征的六声调式(加入偏音清角),将客家人、客家情蕴含乐曲。调式从B调转为升C,乐曲情绪不断波动,主题不断强调与升华,使“天下客家、天下为家”的主题不断深入人心。

客家之情怀

《HAKKA客家》MV视频中,由不同地方的场景构成,将动作注入静态情境中,以不同的场景切换构成画面。同时,以视觉上的美感为切入点,以视觉先来吸引人的关注,将情感性融入在设计画面中,使得第一眼关注到的画面能继续欣赏和接受的同时,更好地进行情感上的互动。

从音乐作品本身来看,每一首作品都诠释着作曲家、词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精神传达、情绪宣泄等,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便是歌词,即歌曲不仅有具体的听觉感受,同时有具象的文学描述,使之具备表意抒怀功能。从“天下客家/天下为家/有日头个地方就有客家人/Hakka客家”到“情系中华/五湖四海心连心/千秋万代客家人”进入副歌“客家人/桑梓情/五湖四海客家音/客家人/心连心/千年榕树共条茎”,使用较为简短的语言描绘客家人的思想情怀,蕴涵巨大的情感和音乐空间。

客家之精神

有人说,“客家人的凝聚力来自彼此认同的客家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爱国爱乡、团结友爱等”。也有人说,“客家人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的心愿和共同的目标,这就是在新时代中,希望弘扬客家精神、继承和发展客家文化”。而《HAKKA客家》正是对其很好的回应,作品当中“浩瀚中华/千年客家”让我们感受到“世代一脉相承/耕读传家”, “血脉相连/心手相牵”。这是在诠释客家人的寻根精神、传承客家文化。客家人即使学会其他语言,都不会丢掉客家话,不管迁徙到哪里,他们总是把家乡方言带到哪里。所有离乡外出的客家人,不管在什么地方相聚,几乎不问何时何地,都用客家话交谈。漂泊海外的客家人,更是乡情不断、乡音未改。从MV视频当中,我们也发现客家人遍布于世界各地,作品通过全球16个国家180个社团近2000人的合唱,来演绎世客会主题曲,表现客家人遍布全球各地,却心系家乡、心连着心。

编辑:罗欢欢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